特邀报告专家:


  特邀报告一:互联网技术发展回顾和网络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互联网已经诞生超过半个世纪,成为当今信息社会的基石。本发言回顾互联网技术发展史上的若干案例,包括ARPANET的设计理念,TCP/IP协议的形成,IPv6标准的争议和共识,WWW的发明等等。通过这些案例,希望通过网络教学领域的不断努力,为了我国培养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人才。

 

李星教授,1982年获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士学位,1986年和1989年分别获美国Drexel大学电机和计算机工程系硕士和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统计信号处理,多媒体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现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CERNET2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在相关领域的重要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完成IETF的RFC国际标准11项。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2016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2017年获全球IPv6领袖奖,2021年12月14日入选国际互联网协会公布的2021年“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名单。曾任亚太网络工作组(APNG)主席,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PNIC)执行委员会委员,互联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委会主任等。

 

  特邀报告二:建设一流专业,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

摘要:建设一流专业,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以适应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应该认清当前的形势和要求,特别是弄清楚一流专业的根本,以及培养一流本科毕业生要求等基本问题;其次,要保证满足国家标准。虽然各专业要求不同,特色不一,但必须强调专业教育满足国家标准,包括基本规格,保证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第三,要做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和实施,尤其是要保证覆盖标准、可衡量、具有特色的专业毕业要求的准确、清晰表达,以及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构建;第四,讨论新理念、新要求下的教学落实与产出评价,更有效地利用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保证他们毕业时达到专业规定的毕业要求。

 

蒋宗礼教授,荣获国家级学名师奖、CCF杰出教育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深专家,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负责人,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部、国家精品教材1部,主持研制《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等著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曾获中国高校优秀青年学者、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历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主讲编译原理、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等课程。

 

  特邀报告三:未来互联网发展与区块链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摘要:区块链被施瓦布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未来价值互联网的代表。本报告回顾自 2009 年比特币面世以来区块链的发展历程,分析信任与价值在互联网中的痛点与得失,展望区块链核心技术创新引领未来价值互联网的发展的潜在路径。

 

陈钟教授,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主任。曾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大数据专业工作组组长及《信息安全研究》、《信息安全学报》、《物联网学报》等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面向领域的软件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曾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研究计划/“核高基”重大专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二十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百余人。

 

  特邀报告四:工业互联网安全与高端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新一代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AI技术、工业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并以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为核心的产物。针对我国工业互联网所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本报告首先阐述工业互联网终端主机基于操作系统底层ETW原始数据以及上下文关联的安全分析技术,实现主机对加密加壳以及混淆基础下未知威胁的有效识别、阻断与溯源取证。其次,将阐述基于工业控制系统核心软硬件动态异构冗余的内生安全技术,构建自主可控融合增强的内生安全防御体系,以保障工控系统在“有毒带菌”环境下的运行安全;最后,在高端人才培养上,本报告提出培育一批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实战等方面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以实网实境实战的挑战赛模式培育高素质网络安全人才,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人才选拔评价机制。

 

阮伟教授,博士、浙江大学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装备自动化中心主任、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国家实验室理事。曾长期在中控科技集团工作,历任中控技术公司工程部经理、重大项目总监、副总工程师以及中控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国家战略装备自动控制系统软硬件、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现场工程应用等,承担科技部、工信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领域重大研究项目。曾做为公安部专家组成员进行国家某重大工程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评估检查,作为公安部特聘专家承担浙江省电网、大型水电、大型火电、城市地铁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工作,获得公安部通报表彰。

 

  特邀报告五: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与挑战

摘要:归纳了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归纳了未来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关键特征与研究挑战。基于此,围绕东北大学开展的研究工作,介绍未来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在软件定义网络、信息中心型网络、移动社会网络、卫星互联网、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

 

王兴伟教授,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云计算和网络空间安全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1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9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培养奖励20余项。现任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曾任东北大学网络中心主任、CERNET东北地区网络中心主任等。

 

  特邀报告六:共建共享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探索
1寸

摘要:针对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发展迅速,课程知识体系不断演进,相关高校教师们建立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共建共享社区。社区教师们齐心协力,针对各高校的教学需求,完成了可供每个授课教师开放式修改的1500多页PPT教案和一系列课程实验。目前社区中有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的一线授课教师近2000人,基本覆盖全国主要高校。本报告重点介绍教案的整体情况和主要特色,探索分析共建共享教案建设的经验教训。

 

崔勇,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导,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首届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中创软件人才奖等。先后担任国际互联网标准工作组主席和4个IEEE重要国际期刊编委,曾获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讲者。《移动互联网》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曾获首届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以及国家信息产业重大发明2项。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了4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3项最佳论文奖。参与10余项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国际标准。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下一代互联网和互联网体系结构等。

 

  特邀报告七: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新工科课程建设

摘要: 课程是支撑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的基本载体。以泛在、融合、自动和智能为特征的新一代网络呼唤网络工程新工科人才,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如何适应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并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对接产业技术变化,实施新工科课程建设,本报告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等角度给出了分享。

 

施晓秋,二级教授,浙江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主要社会兼职有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地方院校工作组成员、全国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联盟网络工程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组织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常务委员等。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教学项目17项,其中含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在核心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3篇,其中《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封面文章5篇;主持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所负责的网络工程专业在地方院校同专业中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特邀报告八:可编程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 主要介绍基于协议无关的数据平面可编程芯片、智能网卡、网络操作系统等可编程网络最新发展趋势以及P4、SONiC等开源项目最新进展,重点介绍其在数据中心、5G网络、城域网等场景的落地应用。最后介绍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在开放可编程网络方面的实践探索。

 

魏亮,男,博士,现任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团队总监、南京未来网络产业创新有限公司监事、总工。国家发改委“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中担任SDN网络组组长,网络技术社区SDNLAB创始人。2019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负责人。2020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目前是中国计算学会互联网专委会委员、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委员,信息技术新工科联盟未来网络工委秘书长。主要从事SDN/NFV创新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1篇,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0余项。曾作为项目参与人获得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特邀报告九: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数字化转型新形态与实践

摘要: 全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的重要内容,教育数字化转型下一步主攻的方向有三个方面:丰富数字资源供给,完善共建共享的资源运行机制、提高智慧管理水平,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智慧化、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重构职业教育新生态。本报告围绕服务数字中国建设,通过四种新形态、结合三个实际案例,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数字化转型新形态与实践。

 

兰明博,科大讯飞高教人才培养业务线副总经理兼华南区市场总经理。曾任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助理,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校长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心主任等,具备多年AI企业和高校工作的双元工作背景和经验,在高校AI专业建设的市场研究、高校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多项,先后发表教育研究相关论文10余篇。

 

  特邀报告十:产学合作,共建IPv6+新一代网络课程体系

摘要:数字化转型已然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旋律,产业数字化需要一个更加灵活、安全、智能的联接底座。IPv6具备网络地址充足、灵活可扩展、安全可溯源等优势,为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当前以IPv6作为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联接底座已经成为产业界的共识。中央网信办联合工信部、教育部等多个部委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求IPv6部署的要求和关键考核指标。网络工程专业建设面向未来3~5年的人才培养需求,需要全面转向以IPv6+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华为从产业应用出发,可以提供课程内容、实验设计、师资培养方面的资源和支持,和学术界一起进行网络工程专业内容的建设与升级。

 

解明震,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解决方案使能部部长,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评委,华为HCIE认证讲师,长期从事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组织编写华为数据通信系列丛书等,并入选“国之重器出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