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部署要求,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在“奋勇争先、建成支点、谱写新篇”中展现青春作为、贡献青春力量,计科学院组织开展了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计科学子积极响应,他们或用专业技术传递温情,或用陪伴守护童心,或用行动助力乡村,在不同实践赛道上书写青春担当。
一、数字缝补岁月痕,青春守护故时影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承载家庭记忆与时代印记的老照片逐渐褪色、破损,成为许多老人的遗憾。这个夏天,计科学院“筑梦”社会实践队把课堂搬到荆州市十方庵社区,用一行行代码、一张张PS图层,为老照片“缝补”岁月,也为自己上了一堂“科技如何向善”的必修课。



他们搭起一条“记忆生产线”——收:戴着手套的志愿者轻拭浮尘,同步录入照片背后的人物小传,让影像与故事一起“入库”;修:运用AI算法秒治“小伤”,Photoshop工笔细修“重残”,裂纹里重新长出眉眼,缺角处再度拼合团圆;送:照片打印装裱,附上照片电子版,并将部分已修复的照片生成动态视频,背景音乐一响,知青的绿皮火车、婚礼的大红花轿瞬间“活”了;展:修复好的照片对比图在社区进行展示,老人拄着拐杖来找自己的青春,孩子第一次看见父母的童年。




“把专业知识用在地面上,而不是停留在屏幕上”,带着这句朴素的领悟,社会实践队把“记忆生产线”留给社区,把“科技向善”的信念带回校园。老照片会再次泛黄,但那些被重新点亮的眼神,已经替他们做了最好的答辩。
二、科技启蒙护童心,托管陪伴助成长
暑期里,“看护难”“教育资源匮乏”成为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难题。学院将团队实践与个人实践相结合,志愿者们前往社区为儿童打造充实、有趣的假期生活,兼顾学业辅导与兴趣启蒙。

“筑梦”社会实践队走进十方庵社区,开设“爱心托管班”,为7–12岁留守儿童提供7天全天候陪伴。课程以“作业辅导+科技启蒙+生态教育”三线并进——作业时段,志愿者一对一拆解数学难题、梳理作文框架,并发放“每日学习清单”,手把手教孩子制定计划、管理时间;科创时段,借助图形化编程与创意遥控车拼装,把“小游戏设计”“齿轮传动”搬进课堂,让抽象原理“活”起来,点燃探索热情;生态科普时段,携手生命科学学院开展 “关注生态・守护生命” 活动,普及濒危动物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智科12302班左颖暄同学参加了家乡的爱心托管班活动,并将“多元课堂”搬进了班级中:防溺水用情景剧演练,一句“远离野外水域”被孩子们喊成口号;剪纸课请来非遗师傅,红纸一翻就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兔子;书法课手把手纠正孩子们的握笔姿势,并邀请眼科医生带着眼球模型讲护眼。她最欣喜的是,起初握笔姿势总出错的小男孩,最后也能举起纸向她骄傲地展示他的作品,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要明亮。“那一刻我明白,教育不是灌满,而是一起点亮。”


三、躬身田间助农忙,青春赋能乡村兴
“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不再是课本里的诗句,而成了郭欣彤、李慧明、万思宇暑期三下乡助农实践的滚烫记忆。她们前往河北省邢台市农村,正值大棚西红柿、哈密瓜丰收季,帮助农民解决“采摘紧、销路愁”的难题。
清晨的大棚内闷热难耐,志愿者们跟着当地李大姐学习采摘技巧——看西红柿的颜色与硬度判断成熟度,轻扭果柄避免损伤藤蔓……汗顺着下巴滴进泥土,十分钟,衣服拧得出水;可筐里果实越垒越高,像给土地回敬一座小小的宝塔。

除采摘外,还协助分拣装箱,将品相好的果实分类打包,纸箱叠成通往京津的“绿皮火车”。手机支架一支,直播间人数从3个涨到300,笨拙地“家人们”喊得磕磕巴巴,却真的把20箱瓜卖到了雄安。老乡笑得露出牙:“学生们嘴生,可心热!”

她们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弯腰摘西红柿的酸痛、大棚里的汗水,让我真正体会到农业劳动的艰辛。每一颗果实都藏着农民的努力,光种得好还不够,帮他们卖得好同样重要。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为家乡做事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四、社区服务暖人心,践行责任显担当
在这个暑假,还有许多计科学子把“青春”二字写进了社区,从守护生命安全到关爱高龄老人,从维护环境到防范诈骗,他们用一次次弯腰、一句句提醒,把“代码”变成“温度”。
信安12301班张昊同学的社区志愿经历涵盖多个维度:组织防溺水安全知识宣讲时,他不仅张贴海报、发放手册,还在活动中心模拟救援场景,传递“科学施救”理念;帮助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整理居所时,他小心翼翼擦拭家具、倾听老人讲述过往故事,“老人紧握我的手说‘谢谢’时,我才明白志愿服务是心与心的交换,不是单方面的施与”;面对社区老人易受网络诈骗的问题,他带着最新案例资料穿梭楼宇,耐心讲解骗局套路,及时阻止多位老人误点诈骗链接;参与环境维护时,弯腰捡拾废弃杂物,看着焕然一新的草坪,他生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社区是共同的家,整洁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计科32413班李正沛同学则在湖北省模范社区——胜利街社区体验社区工作者的日常:参与无偿义诊、残疾人运动会组织、居民信息排查、暴雨应急响应、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他曾疑惑:“钱少事杂,图啥?”直到看到同事冷静处理突发危机、耐心劝解不配合的居民,听到居民亲切地招呼,才明白:“社区工作离‘宏大叙事’最远,离‘具体的人’最近。我们像苔花,不借谁的光,却让整个巷子有了亮。”




五、追寻红色足迹行,感悟初心使命深
为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软工12302班张雯炫踏上红色研学之旅,从韶山冲、平江城到湘鄂赣深山,一路追随火光与星火,在历史现场感悟革命精神。
走进毛泽东故居,一方木桌、一盏油灯,让“伟大”二字有了触手可及的注脚——原来改变中国的思想,曾在这间泥墙屋里借微光发芽;毛泽东纪念馆内,三页电报纸、半截铅笔、一首《沁园春》手稿,把“低谷”与“远见”并列:枪声未响,诗人已写下“星星之火”;平江起义纪念馆的枪支、军服,仿佛回到1928年彭德怀等革命家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热血岁月,让人读懂“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湘鄂赣根据地纪念馆则让她明白,革命胜利离不开党的领导与群众的奉献。
“研学不是打卡,而是淬火。”张雯炫在实践心得里写道,“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先烈的血色;如果未来有回声,一定是我们今天的脚步声——请党放心,强国路上,我们在!”

六、青年服务助家乡,青春担当践使命
还有一批学子走进家乡的党政机关、共青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对接家乡发展的工作中,提升综合能力,深化对“家乡情怀”的理解。
李奕扬就是“青鸟计划”里飞回新泰的那只“归巢鸟”。入职团委青发部的第一周,上千条青年企业家信息像雪片般砸来,他手忙脚乱,直到部长按下Excel筛选键——“哗啦”一声,散沙归队,他也瞬间读懂:每条数据的背后,都跳动着一颗想为家乡点火的心。此后,他参与“夏日送清凉”活动,联系爱心企业捐赠矿泉水、藿香正气水,为高温下的环卫工、户外工作者送去关怀;又转岗“文艺监制”,协助筹备“俺家大秀新泰风貌”文艺汇演时,筛选节目、联系本土演员,和表演者一起修改台词、拍摄莲花山、青云湖背景视频,让节目更贴合家乡风貌。
“以前觉得‘服务家乡’很遥远,直到看到汇演时观众跟着哼唱‘汶河岸边是我家’,才明白这份工作是连接青年与家乡的桥梁。” 李奕扬说:“青鸟归巢不是回窝取暖,是把翅膀上的光抖落给家乡。”


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计科学子将“知”与“行”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学子们在不同赛道上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活力与担当。此次实践不仅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国情、感知家乡,更提升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未来,学院将继续搭建实践平台,引导更多计科学子以专业为笔、以志愿为墨,在服务社会、助力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
(审核 艾林 编辑 艾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