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需求,聚焦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核心领域,培养具备智能系统开发能力、数据建模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实践+项目"三位一体培养,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及行业技术升级需求。
二、培养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数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核心知识。
能力要求:具备编程实践能力、智能算法设计与实现能力;能从事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具备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AI领域前沿技术,并能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素质要求: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团队中有效沟通;具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适应技术快速发展的挑战。
三、课程体系
1.数学与算法基础(32学时):理解算法概念、逻辑思维与计算机实现,结合数学理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2.人工智能编程语言(32学时):掌握Python编程及NumPy、Pandas等数据分析工具,并进行实践。
3.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48学时):学习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算法;学习特征工程与模型评估方法;学习神经网络、CNN、RNN及Transformer模型,并结PyTorch/TensorFlow开展实践。
4.智能机器人(32学时):本课程涵盖机械结构、感知控制、导航算法与ROS系统开发,培养编程实践与多学科系统集成能力。
5.人机语言交互技术(32学时):学习涵盖词嵌入、文本分类、机器翻译及大模型(如GPT)应用。
6.计算机视觉技术(32学时):学习图像处理、目标检测(YOLO)、图像生成(GAN)等技术。
7.智能系统综合实践(64学时):通过实际案例完成智能系统开发训练,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特色
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平台依托:本微专业依托长江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产业学院(省级)开展人才培养;
企业级项目驱动:引入科大讯飞、华为等真实产业案例;
导师制指导:学术导师+企业工程师联合培养;
实验平台保障:提供GPU算力支持的在线开发环境。
依托学院国一流和省一流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学科群
五、适合对象
面向全校本科生,通过1年(2学期)的强化学习,完成17学分,208学时的理论授课与64学时的实践训练,可获得微专业证书。